1. 首页 > 人工智能

从休闲 4.0 到超级产业:华东师大研究院引领 AI 时代文旅变革

作者:小小 更新时间:2025-09-01
摘要:生活的今天,这个定位"跨学科、高规格、应用型"的研究机构,正以"产业—教育—技术"三维融合的创新路径,推动休闲成为驱动经济转型、承载精神价值的"超级产业"。休闲产业4.0:从感官体验到文明跃迁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,从休闲 4.0 到超级产业:华东师大研究院引领 AI 时代文旅变革

 

生活的今天,这个定位 "跨学科、高规格、应用型" 的研究机构,正以 "产业 — 教育 — 技术" 三维融合的创新路径,推动休闲成为驱动经济转型、承载精神价值的 "超级产业"。

休闲产业 4.0:从感官体验到文明跃迁

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提出的 "休闲产业 4.0" 进化模型,为理解这一变革提供了理论框架。从 1.0 时代的自然观光游,到 2.0 的人文深度体验,再到 3.0 的精神思维疗愈,直至 4.0 时代虚拟与现实融合的超维体验,休闲产业的形态演进始终与技术革命同频共振。研究院发布的《未来休闲产业图谱》通过对 2 万余家休闲文旅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的关联度分析,清晰勾勒出这一演进轨迹 —— 当量子回溯考古、太空站模拟体验等成为可能,休闲已突破传统消费边界,成为科技、教育、医疗等领域的融合载体。

这种产业升级的本质是人类需求的范式转移。《2025 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报告》显示,中国城市休闲化进程已从 "硬件建设" 阶段迈向 "软实力提升" 新阶段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城市稳居综合排名前列。在上海,这种转变体现为文旅产品既要有 "国际范" 又要具 "烟火气" 的双重追求,正如上海市文旅局一级巡视员程梅红所言,休闲产业正成为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的核心载体。华东师大自 1992 年设立旅游学系以来积累的学术资源,特别是吴必虎教授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、文化遗产活化等研究成果,为这种需求转变提供了理论准备。

休闲作为 "超级产业" 的经济价值同样显著。数据显示,休闲产业每增收 1 元可带动相关行业 4.3 元增长,其就业拉动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远超传统行业。在长三角地区,这种带动效应更为明显 ——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城市的实践表明,休闲文旅已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 "黏合剂",通过 "共促城市休闲化、共推旅游同城化" 等合作模式,正在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格局。

三维融合:"三城慧" 平台的创新实践

研究院首任院长钱建农提出的 "三城慧" 休闲超级产业平台,通过 "产业 — 教育 — 技术" 的深度融合,构建了休闲产业创新的立体架构。这一平台并非简单的概念叠加,而是基于华东师大多学科优势形成的系统解决方案:在产业端,与周庄、扬州、太仓等地签约建设的合作基地,实现科研成果与地方实践的无缝对接;在教育端,"三城汇" 人才交流与培训项目正在培育既懂旅游运营又掌握 AI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;在技术端,人工智能与休闲场景的融合应用正在催生新业态。

这种融合创新在沿沪宁城市合作中得到生动体现。由华东师大和普陀区牵头,联合南京、无锡等八座城市发布的《沿沪宁休闲产业合作发展倡议》,打破了传统文旅合作的行政壁垒,形成 "共研文旅产品、共拓入境市场、共商消费一体化" 的协同机制。普陀区作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起点,已通过资源整合和节庆赋能,实现节假日游客与消费金额的显著增长,其策划的 "沿着沪宁去旅行" 文旅产品将在国庆黄金周亮相,成为区域协同的首个落地成果。

研究院的智库功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。通过《未来休闲产业图谱》提供的产业链分析和关键企业识别,以及《2025 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报告》的城市评估体系,研究院正在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投资提供科学依据。这种 "理论 — 实践 — 政策" 的闭环设计,使研究院既区别于纯粹的学术机构,又不同于市场驱动的企业研发中心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"产学研用" 协同模式。

人机共生:AI 重构休闲产业价值链

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,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休闲产业的价值创造方式。研究院的成立恰逢 "AI + 文旅" 加速落地的关键窗口期,从 DeepSeek 的个性化行程定制,到敦煌莫高窟的 VR 沉浸式体验,再到大唐不夜城的 AI 虚拟人互动,技术创新正在重构游客体验的全流程。华东师大的多学科优势在此显现 —— 通过整合计算机科学、心理学、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力量,研究院正在探索人机协同的休闲新范式。

这种范式变革体现在三个层面:在服务端,AI 助手将定制游从高端服务变为大众产品,飞猪 "问一问" 等工具通过多模态交互实现 "千人千面" 的旅行方案生成;在生产端,联想集团与文旅企业合作的行业智能体,实现了政府监管、企业运营与游客体验的全链条赋能;在消费端,"情绪价值供应商" 正在成为新的商业王者,沉浸式剧场、心理疗愈体验等业态的崛起,印证了钱旭红校长关于休闲 4.0"重塑人生意义" 的判断。

但技术应用也面临数据孤岛、成本过高、人才稀缺等现实挑战。研究院提出的解决方案颇具针对性:通过建立跨区域数据共享机制打破壁垒,开发轻量化 AI 解决方案降低中小文旅企业门槛,依托 "三城慧" 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。中北大学将开源贡献纳入学分体系的实践,也为休闲文旅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,这种 "新文科 + 硬技术" 的教育创新,正是应对 AI 时代挑战的关键所在。

文明新生态:休闲超级产业的中国路径

从全球视野看,中国休闲产业的发展路径具有独特性。当发达国家已进入休闲社会,中国凭借技术红利与消费升级的双重优势,正在走出一条 "工作休闲化、休闲产业化" 的特色道路。华东师大研究院的成立,标志着中国休闲理论研究从 "跟跑" 转向 "并跑" 甚至 "领跑",其构建 "面向未来的、有中国特色的休闲理论体系" 的目标,具有重要的文明意义。

这种理论创新的现实基础是长三角的实践探索。与沪浙三镇的文旅商体农融合模式相比,沿沪宁休闲产业带的合作更强调 "超级产业" 的跨界融合特性 —— 它不仅整合了传统的观光资源,更将科技创新、教育研学、健康养老等元素纳入其中,形成了更为丰富的产业生态。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所言,上海应建设 "首站旅游目的地",这种定位超越了传统的客源地或目的地概念,凸显了休闲产业的枢纽价值。

研究院的长远价值或许在于重新定义了休闲与劳动的关系。在人工智能替代大量重复性劳动的背景下,休闲不再是劳动的对立面,而成为 "劳动的高级形式"—— 创造和享受精神价值的过程。华东师大通过设立研究院推动的这场变革,最终指向的是 "人的自由全面发展" 这一终极目标。从发布的研究成果到区域合作倡议,从人才培养到技术应用,研究院的每一项举措都在回答一个根本问题:当机器承担更多劳动,人类如何通过休闲实现自身进化?

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门槛回望,1992 年华东师大设立旅游学系时的远见令人赞叹;展望未来,新成立的休闲文旅产业研究院正肩负着更为宏大的使命。它不仅要推动一个产业的升级,更要探索一种文明的新形态 —— 在那里,休闲既是经济增长的引擎,也是精神寄托的载体,更是人类与技术和谐共生的舞台。沿沪宁城市的协同发展已奏响序曲,随着 "三城慧" 平台的建成和更多创新实践的展开,休闲这一 "未来超级产业" 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,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。